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歷史上第一位漢人比丘

 #歷史上第一位漢人比丘

#參考佛光大辭典

朱士行

(西元203~282)三國時代曹魏僧人。少年出家為僧,但未受戒。直到西元250年,印度律學沙門曇柯迦羅到洛陽譯經,在白馬寺建立戒壇,首創戒度僧制度。當時朱士行正在洛陽,立志學佛,首先登壇受戒,成為(史書上)漢人第一個出家受戒的比丘。也是(史書上)漢人中最早往西域求法之僧。法師以弘法為己任,致力於經典之研究。曾於魏甘露二年(西元257)在洛陽講說道行般若經,為漢人最早之講經說法者。法師因感於該經文句簡略,義理艱澀,令人難以理解大乘之旨,遂於甘露五年(西元260)出塞至于闐,欲求梵本,後抄得般若正品梵書九十章,名為放光般若經,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282)遣弟子弗如檀(法饒)等,送達中土。而法師當年示寂於于闐,世壽八十。

本經送回中土後,至晉惠帝元康元(291)方由竺叔蘭、無羅叉(又稱無叉羅)等於陳留水南寺譯為漢文,此即放光般若經二十卷。太安二年(303),竺法寂與竺法蘭在水北寺共同校勘般若經,版本更趨完善。

〔梁高僧傳卷四、出三藏記集卷二、卷七、卷十三、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三、法苑珠林卷十八、佛祖統紀卷三十六〕

(維基百科上說:法師法號八戒,有文學家考證,他可能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人物豬八戒的原型,但是小編覺得差太多了吧!!)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佛教傳入中國最早大約是西漢時期,傳說西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大月氏王使人口授《浮屠經》(白話一些,就是大月支王或那裡的僧眾向景盧傳教,希望他能把佛教帶回漢朝吧!不過好像不太成功,佛教並沒有開始在中原地區流傳。)
目前佛教界比較確認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西元67年),漢明帝夜夢見金色神人飛翔於空中,問於衆臣,有臣曰:乃西方之佛陀,於是派人往西域,迎請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並翻譯了《四十二章經》。(可見有皇帝支持,傳教就容易了。)
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經》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介紹

說到《四十二章經》,許多人,尤其是武俠小說讀者,一定會想到金庸的武俠小說《鹿鼎記》中,以主角韋小寶及神龍教尋找《四十二章經》中的藏寶圖作為故事主要軸線之一的故事。

事實上《四十二章經》在中國佛教史上面,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本經為中國最早的漢譯佛經。在維基百科中寫到:《四十二章經》,全一卷,由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共譯,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與《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經文共分四十二篇或稱四十二段,故稱《四十二章經》。每篇內容簡短扼要,多者僅百餘字,少者僅十八字。
本經對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作簡要說明,內容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綱領,說明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
由修行布施、持戒、禪定等德行,而能產生智慧,最後可得證四沙門果(四種開悟解脫的階段,名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
近代學者研究,本經應由阿含經、法句經等佛經當中的內容摘抄而成,而且以類似論語的寫作風格(例如佛言相對於子曰),以期能簡要說明佛教的基本教義,讓漢晉時代的知識份子及人民能快速了解佛教精神。
所以《四十二章經》也可說是一部佛的語錄,內容含括了原始佛教及大乘佛教的思想。(《四十二章經》如果以現代眼光來看,應該可以重新命名為<釋迦牟尼佛的42個生活置慧>)!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善濡茶禪文化創意學會簡介

善濡茶禪文化創意學會, 於民國104年8月1日成立 。 學會名稱善濡, 取自佛經 ,寓意為智慧法水滋潤眾生。
創會會長金春枝老師 ,自大學時代 ,就接觸茶藝文化, 為推廣茶藝文化 ,並讓現代人由茶藝中學習身心安定之法, 故與一群志同道合的茶藝界朋友創辦學會。
本學會籌備之初,即承辦多項大型茶藝活動,
如2014年8月26日在新竹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為第八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展演「不期四美•雲水台灣」迎賓茶會。
學會成立之後更承辦 多項民間及政府單位活動 如茶葉改良場2018年 中級評茶人員 培訓, 佛光山金光明寺父親節感恩茶會。
總結以上經驗可知本學會 在推廣茶藝及傳統文化上不餘遺力 還望大眾共同支持。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無情的一家人

據說,自從釋迦牟尼佛來到舍衛國為大眾說法教化後,全城的人都成為有道德、有禮貌、懂事理的人。他們互相愛護、幫助、和睦相處,舍衛國簡直是一塊樂土。
當這個消息傳到其它國家時,遠在羅越祗國的地方,有一個外道,生起欽佩佛陀的威德的心,因此他放棄苦行,不辭旅途的艱辛,長途跋涉的來到舍衛國,想拜見佛陀,請求教示,可在他還沒有見到佛陀時,卻遇到一件令他不解之事。
原來,舍衛國是個熱帶的地方,毒蛇很多,如果被咬傷,立即會喪命,所以,在這個地方,被毒蛇咬死的人很多。當這個外道走到城外的時候,看見兩個父子在田裡幹活,忽然從草叢中竄出一條毒蛇,把那個兒子咬了一口,不久毒發就死了。而那個作父親的,卻依舊照常幹活,兒子的死,對他並沒有很大的影響。
外道覺得很奇怪,就問老人道:「這個年輕人是誰?」「我的兒子。」老人回答。


「既然是你的令郎,為什麼他被蛇咬死,你卻一點悲傷都沒有?還有心情繼續幹活,他不是你的親生兒子?」
「這有什麼好悲傷的,人生總是要死,事物的興盛與衰敗自有它的規律,人既然死了,如果他有善因,自有好報,假如他的惡因成熟,惡報就現於其前,我憂愁啼哭,對死者有什麼好處呢?」老人說到這裡,看著發呆的外道,又問他:「你是不是要進城去?順路的話,我拜託你一件事,可以嗎?」
外道問什麼事,老人又繼續說,「你在進城後向右拐彎的第二家,路過時,請向我家人說中午送飯的時候,只送我一個人的份就行了,對她說兒子已經被蛇咬死了。」
外道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這個老人一點善心、仁慈都沒有,兒子死在這兒,毫無悲哀,反而不忘自己的午餐,世界上竟有如此冷酷的父親。
外道傳話 母女亦無悲
外道進了城,拐了彎,找到老農人的家,告老婦人說:「你的兒子被毒蛇咬死了,他的父親叫我帶口信給你,中午只送一個人的飯就好了。」婦人聽了這話,只向來人感激,並無悲傷。外道奇怪的又問:「老婦人,你難道不憐憫令郎的慘死嗎?」
老婦人卻很自然地回答道:「這個兒子托生到我家,並不是我去招呼他的,他自己要來的,現在他走了,我也留不住他。正如旅店裡住一夜旅客,晚上路過寄宿,天亮各自離開,誰也留不住,其實也無須留。我們母子之間,也是如此,兒子的去來,是隨他的業緣,我一點也護救不得。」
外道聽完這些話,心裡想,這真是一對硬心腸的夫妻,又糊塗又不近人情。
這時裡面又走出一個女人,是死者的姐姐,外道好意地問她:「你的弟弟死了,你難過傷心嗎?」
「他已經死了,我為什麼要傷心呢?我們如同被編成大木筏的木頭,在水中航行,一旦遇到大風暴,木筏被衝散了,那木頭各自隨流水飄散,木頭不能永遠拴結在一起。我們因為偶爾的因緣而變成了姐弟,同生在一家,但壽命各有長短,生死並沒有規定的時間,他既然先走一步,我做姐姐又有何能力相救?」
姐姐說完,身邊又一婦女說:「噢,我丈夫死了。」
外道這時已經更如墜在雲霧中,他問婦女:「你自己的丈夫死了,竟然這樣若無其事,毫無悲傷之意?真的無所謂嗎?」
死者的妻子平靜的說:「我們夫妻的結合,和空中的飛鳥一樣,夜間停宿在一起,天一亮,各自去尋求食物,各有各的命運,鳥兒一旦飛開而不能回來,是他的造化。我既代替不了他,也無法為他承擔業力,就好比在途中相識的客人一樣,相會以後,總要各奔東西。」
外道聽了這一家人的話,滿心憤怒,甚至後悔自己跑了一趟冤枉路,本來聽說這舍衛國的人最有孝道的,以為自己棄邪歸正,來此尋找真諦,豈知是這樣一般毫無道理沒有仁慈心的人。

滿懷疑問 佛陀慈悲開示
儘管如此,他還是想見佛陀一面,空手而回,畢竟是遺憾的。因此來到祗園精舍,求見佛陀。
外道心裡充滿疑問,拜見佛陀後,默默坐在一邊,低著頭,並不開口請問。其實他的心思,佛陀早已明白,因而故意問道:「什麼事使你如此憂愁?」
「因為希望不能如願,所遇之事,違背我心,所以憂愁。」外道回答。
「憂愁不能解決問題,有什麼失意的,你儘管說,」佛陀慈悲的對他說。
「我從遠方慕名而來,是因為崇拜舍衛國有您的佛陀的教化,人民都依法奉行,豈知一到這兒,就遇到這麼多一點也不近人性的事情……」外道將碰到老農夫及兒子,他一家人的事情告訴佛陀,他以為這事大逆不道,沒有人情,豈有慈悲可言。在佛陀的國家裡,不應該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可是佛陀卻微笑著向他開示道:「話不是這麼說的,你所希望看到,聽到的是人情、人性的事。而法理有時是不能順著人性的。把人性淨化,與真理相應,那才是最要緊的修行。你所見的那一家人,在道理上,他們並沒有錯。他們能知道人生無常,人不能永遠保持自己的有為的色身生命,這是從古至今,所有的聖凡都是一樣的。一個人死了,大家為他大哭大喊,這對於死者有什麼益處?況且當人在有生的時候,註定就有死。生喜死悲,這是世俗對於生死的迷惑。所以在生死的流轉中,就永遠也沒有止息的時候。」
外道聽了佛陀的開示後,心裡頓時開悟,從此,他真正改宗,皈依佛陀,做一個虔誠的精進的比丘。
人啊,當你在死者面前大聲哭喊時,你究竟是為已經脫離苦海的人,還是在為自己呢?
佛在舍衛國,時有一梵志,從羅越祇國來,欲得學問,便到舍衛國。見父子二人耕田,毒蛇螫殺其子,其父猶耕如故,不看其子,亦不啼哭。梵志問曰:『此是誰兒?』耕者答曰:『是我之子。』曰:『是卿之子,何不啼哭?』耕者答曰:『人生有死,夫盛有衰,善者有報,惡者有對,愁憂啼哭,無益死者。卿今入城,我家某處,願過語之,吾子已死,持一人食來。』梵志自念,此是何人,而無返復,兒死在地,情不愁憂,反更索食,此人不慈,無復與比。梵志入城,詣耕者家,見死兒母,即便語之:『卿兒已死,其父寄信,持一人食來。』母答曰:『可。』即便操作,面無戚容。梵志曰:『何以不念子耶?』兒母即為梵志說譬喻言:『兒來託生,我亦不呼,兒今自去,非我能留。譬如行客,因過主人,客人自去,何能得留?我之母子,亦復如是。去來進止,非我之力,隨其本行,不能救護。』復語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復說譬喻向梵志言:『譬如巧師,入山斫木,縛作大筏,安置水中。卒逢大風,吹破筏散,隨水流去,前後分張,不相顧望,我弟亦爾,因緣和合,共一家生,隨命長短,死生無常,會合有離,我弟命盡,各自所隨,不能救護。』復語其婦:『卿夫已死,何不啼哭?』婦說喻向梵志言:『譬如飛鳥,暮宿高樹,同止共宿,伺明早起,各自飛去,行求飲食。有緣即合,無緣即離,我等夫婦亦復如是。無常對至,隨其本行,不能救護。』復語其奴:『大家已死,何不啼哭?』奴復說譬喻言:『我之大家,因緣和合。我如犢子,隨逐大牛,人殺大牛,犢子在邊,不能救護大牛之命,憂愁啼哭,無所補益。』梵志聞已,心感自責,不識東西,我聞此國孝順奉事恭敬三寶,故從遠來,欲得學問,既來到此,了無所益,更問行人,佛在何許?欲往問之。行人答言:『近在祇桓精舍。』梵志即到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合掌低頭,默無所說。佛知其意,謂梵志曰:『何以低頭不樂?』梵志曰:『所願不果,違我本心,是故不樂。』佛語梵志:『有何所失,愁憂不樂?』梵志對曰:『我從羅越祇國來,欲得學問,既來到此,見五無返復。』佛問梵志:『何等五無返復?』梵志曰:『我見父子二人耕田下種,兒死在地,父亦不愁,居家大小都無愁悲,是為大逆。』佛言:『不然,不如卿語,此之五人最為返復,知身非常,身非己有,往古聖人不免斯患,何為凡夫大啼小哭,無益死者,世俗之人,無所識知,生死流轉,無有休息。』梵志心開意解,說道:『如病得愈,盲者得視,如暗得明。』於是即得道跡。 (出自《佛說五無返復經》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馬安瀾上將生平事略


馬安瀾上將生平事略


馬公安瀾上將軍生平事略

馬公安瀾上將軍, 原名青海, 祖籍山東, 清季移居遼寧遼中。
生於民國五年5月29日。

11年入小學,續讀初中、高中。

22年5月,在北平畢業於東北中學高中部;眼見九一八事變後,日寇肆意侵華,將軍乃毅然從戎報國,6月16日考入陸軍官校第十期步科接受革命洗禮。

25年6月16日畢業,初任中央軍校軍士教導總隊淮尉見習官、少尉區隊附。

 26年9月 升任陸軍官校十四期入伍生團中尉區隊附。

29年升任陸軍官校重兵器訓練班第一隊上尉區隊長 ,後任陸軍官校第十七期入伍生總隊二大隊上尉區隊長。

30年調任陸軍官校教育處少校參謀。自感學術不足,應再深造乃在考入陸軍大學正規班18期,潛修學術,精硏戰略。

32年10月畢業後,分發陸軍71軍參謀處第二課課長。

33年2月,參加抗日反攻騰龍戰役六十餘天,表現優異,調任陸軍第28師參謀處中校參謀主任,參加反攻龍陵戰役七十餘日。

34年升任陸軍45師上校參謀長。此期間參加蘇北、天長、盱貽、魯西、暨南、鉅野等戡亂諸役, 襄助籌策,功績卓著。

36年冬,調任陸軍七十軍96師287團 上校團長 。

37年參與内黃區、黃氾區、徐蚌會戰等諸戰役。

38年升任陸軍七十軍32師上校副師長,後升任陸軍第五軍45師少將副師長,續任200師少將副師長,歷經閩北、建甌、南平、閩南、同安等諸戰役。

抗戰、剿匪屢建奇功,榮獲抗戰勝利獎章、干城甲一、二等獎章、五等寶鼎勳章等數座,於歷次戰役中深切體認,唯有主動攻擊,集中火力與兵力,打擊敵人之最弱點,實為致勝之道。

大陸淪陷後,隨部來台,任台灣防衛總司令部第二處副處長。

39年5月調任陸軍總司令部軍士教導總隊上校副總隊長。後歷任陸軍總部第五署副署長、陸軍第九十六軍副參謀長。

40年9月入圓山軍官團第八期受訓。

41年入圓山軍官團高級班第三期受訓 ;十一月調任總統府侍從參謀;同年底入實踐學社聯戰班第一期深造。

43年5月調任總統府武官室上校參謀。

44年7月調任陸軍27師上校副師長;同年夏,入美國陸軍參大特別班第1期受訓。

45年6月調任陸軍第十師上校師長。

46年升任少將師長。

47年,參加金門八二三砲戰績卓著榮獲四等雲麾勳章乙座。

48年3月入三軍聯合參謀大學第八期深造。

49年升任陸軍第二軍少將軍長。

50年晉升中將軍長。

51年9月調任金門防衛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同年12月調任陸軍第九軍中將軍長兼任金門防衛司令部中將副司令。

52年兼任金門防衛司令部政務委員會委員。四月入實踐學社高級兵學研究班第一期深造。

54年10月,調任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中將司令,任內政績優異,榮獲三等雲麾勳章一座。

58年元月,調任金門防衛司令部中將司令官。任內戌守防區,加強戰備整備及部隊訓練,推行政令,增進軍民整體戰力等,均具殊勳,獲頒四等寶鼎勳章乙座。

60年7月,調任陸軍總司令部中將副總司令。

64年4月真除總司令職,並晉升陸軍二級上將。任內政績優異,功勳卓著,特頒三等寶鼎勳章及二等雲麾勳章各乙座。

67年調任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

70年6月兼任國防部聯訓部主任。12月調任總統府二級上將參軍長。

74年12月調任總統府戰略顧問。

75年6月30日退休。7月1日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至89年5月。

將軍賦性忠誠樸實,熱心負責,勇於任事。對上級意旨均殫精竭智,研採至當措施,俾確切貫徹。衡諸參與抗日、勘亂各役,臨亂沉著鎮定,果斷至當,率部奮戰,均能妥善達成任務,功績在國。

來台後,將軍扈侍 領袖時,仰體身教、言教之薰陶。深明革命軍人,當以救國救民實現三民主義為職志。帶兵練兵方面,隨時益放基層,以謙誠和藹態度,諄諄教誨部屬,傳授領導統御及部隊訓練經驗,溝通觀念以期團結合作,落實貫徹任務,精實戰力 。

將軍一生戎馬53年餘,無時不以奉獻國家,效忠領袖為己念。學經歷完整堪為後進師法典範。對軍中建樹,袍澤同欽,曾先後奉頒寶鼎、雲麾、忠勤、抗戰勝利、光華、陸光、干城、景風、弼亮、金甌、寶星等勳獎章計三十二座。

將軍退休後,一向樂觀,平時生活家居美滿。不幸於民國90年8月1日下午,病逝三軍總醫院,享壽86歲。兼具忠、誠、智、勇、謙之一代良將,竟與吾等永辭,亦當為世人永懷也。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2014善濡雲水台灣茶會茶會流程說明稿

2014善濡雲水台灣茶會         茶會流程說明表演說稿
各位教授、各位老師,大家好,歡迎大家今天來到元培醫大,參與2014雲水台灣的活動。在這裡,後學先跟各位各位老師報告一下今天這場茶會的源流與規則。
  今天這場『不期四美-雲水台灣』的進行方式,是佛光山歐洲總住持滿謙法師,希望透過單純的論述型茶會,接引西方人士接觸中國漢傳佛教。而與善濡茶文化書院金春枝老師,規劃出來的一個茶禪茶會進行方式。
十年來,『不期四美-雲水茶禪』已經在歐洲、澳洲進行過上百場,也讓上萬名西方人士因此接觸到中國禪法與中國茶道。這次因為兩岸茶葉學術研討會的因緣,讓這套『不期四美-雲水茶禪』進行方式,第一次在台灣完整重現
為了讓茶會進行順利,以下有幾點事項務必請各位老師配合,才能完整呈現雲水茶禪的精神。
1.                茶會進行中,全程禁語,就是說,全部的來賓與茶禪行者(泡茶者),都不可以說話交談。禪門說:「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透過禁語,可以讓我們的心更加敏銳,更深刻的感受茶湯的滋味與禪的寂靜。我們在茶會結束後有心得分享時間,透過茶會中禁語,相信各位老師更能專心發現問題,在會後能更踴躍給我們指導與建議。所以茶會進行中第一件規則就是禁語,希望全程中,各位來賓彼此間,與茶禪行者間,茶再好喝,演出再棒都不交談

2.                請關閉您的手機,或轉成靜音模式。禪門說:「聲為定刺」,就是說在寂靜的環境中,再小的聲音都像針一般會刺得每個人全身不舒服。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現在請各位老師將您的手機先關起來,謝謝。


3.                請勿攝影。禪門說:寧動千江水,不擾道人心」。在茶會進行中,您的攝影器材可能會造成茶禪行者與其他來賓心情上的擾動。也表示您自己的心沒有靜下來專注在喝茶。所以,為了營造一個茶禪不二的環境,全程請勿攝影,您可以回到報到處留下您的聯絡方式,我們會將今天攝影專員照的照片,燒錄成光盤光碟,郵寄給您,或是Email給您。

4.                尊重您的肖像權。雲水茶禪在歐洲的慣例,今天現場如果有來賓不希望被拍照,不喜歡入鏡頭的,請跟我說一下,我會請攝影專員尊重您的肖像權

5.                如遇緊急狀況,請依照逃生指示牌離開本大樓。還有,茶會上下半場進行時間皆為各50分鐘,請先抓緊時間上衛生間,避免茶會進行中走動影響其他來賓。
6.                行李請各自保管放在座位腳邊。
7.                若有來賓身體不舒服時,請先舉手,我們會有人員為您服務。


8.                茶會進行中,為了便於添加茶湯,請將茶杯向前移,如果您第一泡、第二泡就覺得夠了,請將茶杯移到靠自己的一邊,茶禪行者就不會繼續幫您添茶水最後我簡單再說一下今天茶會的三個規則,1. 全程禁語,2. 請關手機,3. 請勿攝影。好,請各位老師跟著我們的服務人員,安靜的進入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