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介紹
說到《四十二章經》,許多人,尤其是武俠小說讀者,一定會想到金庸的武俠小說《鹿鼎記》中,以主角韋小寶及神龍教尋找《四十二章經》中的藏寶圖作為故事主要軸線之一的故事。
事實上《四十二章經》在中國佛教史上面,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本經為中國最早的漢譯佛經。在維基百科中寫到:《四十二章經》,全一卷,由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共譯,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與《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經文共分四十二篇或稱四十二段,故稱《四十二章經》。每篇內容簡短扼要,多者僅百餘字,少者僅十八字。
本經對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作簡要說明,內容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綱領,說明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
由修行布施、持戒、禪定等德行,而能產生智慧,最後可得證四沙門果(四種開悟解脫的階段,名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
近代學者研究,本經應由阿含經、法句經等佛經當中的內容摘抄而成,而且以類似論語的寫作風格(例如佛言相對於子曰),以期能簡要說明佛教的基本教義,讓漢晉時代的知識份子及人民能快速了解佛教精神。
所以《四十二章經》也可說是一部佛的語錄,內容含括了原始佛教及大乘佛教的思想。(《四十二章經》如果以現代眼光來看,應該可以重新命名為<釋迦牟尼佛的42個生活置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