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無情的一家人

據說,自從釋迦牟尼佛來到舍衛國為大眾說法教化後,全城的人都成為有道德、有禮貌、懂事理的人。他們互相愛護、幫助、和睦相處,舍衛國簡直是一塊樂土。
當這個消息傳到其它國家時,遠在羅越祗國的地方,有一個外道,生起欽佩佛陀的威德的心,因此他放棄苦行,不辭旅途的艱辛,長途跋涉的來到舍衛國,想拜見佛陀,請求教示,可在他還沒有見到佛陀時,卻遇到一件令他不解之事。
原來,舍衛國是個熱帶的地方,毒蛇很多,如果被咬傷,立即會喪命,所以,在這個地方,被毒蛇咬死的人很多。當這個外道走到城外的時候,看見兩個父子在田裡幹活,忽然從草叢中竄出一條毒蛇,把那個兒子咬了一口,不久毒發就死了。而那個作父親的,卻依舊照常幹活,兒子的死,對他並沒有很大的影響。
外道覺得很奇怪,就問老人道:「這個年輕人是誰?」「我的兒子。」老人回答。


「既然是你的令郎,為什麼他被蛇咬死,你卻一點悲傷都沒有?還有心情繼續幹活,他不是你的親生兒子?」
「這有什麼好悲傷的,人生總是要死,事物的興盛與衰敗自有它的規律,人既然死了,如果他有善因,自有好報,假如他的惡因成熟,惡報就現於其前,我憂愁啼哭,對死者有什麼好處呢?」老人說到這裡,看著發呆的外道,又問他:「你是不是要進城去?順路的話,我拜託你一件事,可以嗎?」
外道問什麼事,老人又繼續說,「你在進城後向右拐彎的第二家,路過時,請向我家人說中午送飯的時候,只送我一個人的份就行了,對她說兒子已經被蛇咬死了。」
外道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這個老人一點善心、仁慈都沒有,兒子死在這兒,毫無悲哀,反而不忘自己的午餐,世界上竟有如此冷酷的父親。
外道傳話 母女亦無悲
外道進了城,拐了彎,找到老農人的家,告老婦人說:「你的兒子被毒蛇咬死了,他的父親叫我帶口信給你,中午只送一個人的飯就好了。」婦人聽了這話,只向來人感激,並無悲傷。外道奇怪的又問:「老婦人,你難道不憐憫令郎的慘死嗎?」
老婦人卻很自然地回答道:「這個兒子托生到我家,並不是我去招呼他的,他自己要來的,現在他走了,我也留不住他。正如旅店裡住一夜旅客,晚上路過寄宿,天亮各自離開,誰也留不住,其實也無須留。我們母子之間,也是如此,兒子的去來,是隨他的業緣,我一點也護救不得。」
外道聽完這些話,心裡想,這真是一對硬心腸的夫妻,又糊塗又不近人情。
這時裡面又走出一個女人,是死者的姐姐,外道好意地問她:「你的弟弟死了,你難過傷心嗎?」
「他已經死了,我為什麼要傷心呢?我們如同被編成大木筏的木頭,在水中航行,一旦遇到大風暴,木筏被衝散了,那木頭各自隨流水飄散,木頭不能永遠拴結在一起。我們因為偶爾的因緣而變成了姐弟,同生在一家,但壽命各有長短,生死並沒有規定的時間,他既然先走一步,我做姐姐又有何能力相救?」
姐姐說完,身邊又一婦女說:「噢,我丈夫死了。」
外道這時已經更如墜在雲霧中,他問婦女:「你自己的丈夫死了,竟然這樣若無其事,毫無悲傷之意?真的無所謂嗎?」
死者的妻子平靜的說:「我們夫妻的結合,和空中的飛鳥一樣,夜間停宿在一起,天一亮,各自去尋求食物,各有各的命運,鳥兒一旦飛開而不能回來,是他的造化。我既代替不了他,也無法為他承擔業力,就好比在途中相識的客人一樣,相會以後,總要各奔東西。」
外道聽了這一家人的話,滿心憤怒,甚至後悔自己跑了一趟冤枉路,本來聽說這舍衛國的人最有孝道的,以為自己棄邪歸正,來此尋找真諦,豈知是這樣一般毫無道理沒有仁慈心的人。

滿懷疑問 佛陀慈悲開示
儘管如此,他還是想見佛陀一面,空手而回,畢竟是遺憾的。因此來到祗園精舍,求見佛陀。
外道心裡充滿疑問,拜見佛陀後,默默坐在一邊,低著頭,並不開口請問。其實他的心思,佛陀早已明白,因而故意問道:「什麼事使你如此憂愁?」
「因為希望不能如願,所遇之事,違背我心,所以憂愁。」外道回答。
「憂愁不能解決問題,有什麼失意的,你儘管說,」佛陀慈悲的對他說。
「我從遠方慕名而來,是因為崇拜舍衛國有您的佛陀的教化,人民都依法奉行,豈知一到這兒,就遇到這麼多一點也不近人性的事情……」外道將碰到老農夫及兒子,他一家人的事情告訴佛陀,他以為這事大逆不道,沒有人情,豈有慈悲可言。在佛陀的國家裡,不應該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可是佛陀卻微笑著向他開示道:「話不是這麼說的,你所希望看到,聽到的是人情、人性的事。而法理有時是不能順著人性的。把人性淨化,與真理相應,那才是最要緊的修行。你所見的那一家人,在道理上,他們並沒有錯。他們能知道人生無常,人不能永遠保持自己的有為的色身生命,這是從古至今,所有的聖凡都是一樣的。一個人死了,大家為他大哭大喊,這對於死者有什麼益處?況且當人在有生的時候,註定就有死。生喜死悲,這是世俗對於生死的迷惑。所以在生死的流轉中,就永遠也沒有止息的時候。」
外道聽了佛陀的開示後,心裡頓時開悟,從此,他真正改宗,皈依佛陀,做一個虔誠的精進的比丘。
人啊,當你在死者面前大聲哭喊時,你究竟是為已經脫離苦海的人,還是在為自己呢?
佛在舍衛國,時有一梵志,從羅越祇國來,欲得學問,便到舍衛國。見父子二人耕田,毒蛇螫殺其子,其父猶耕如故,不看其子,亦不啼哭。梵志問曰:『此是誰兒?』耕者答曰:『是我之子。』曰:『是卿之子,何不啼哭?』耕者答曰:『人生有死,夫盛有衰,善者有報,惡者有對,愁憂啼哭,無益死者。卿今入城,我家某處,願過語之,吾子已死,持一人食來。』梵志自念,此是何人,而無返復,兒死在地,情不愁憂,反更索食,此人不慈,無復與比。梵志入城,詣耕者家,見死兒母,即便語之:『卿兒已死,其父寄信,持一人食來。』母答曰:『可。』即便操作,面無戚容。梵志曰:『何以不念子耶?』兒母即為梵志說譬喻言:『兒來託生,我亦不呼,兒今自去,非我能留。譬如行客,因過主人,客人自去,何能得留?我之母子,亦復如是。去來進止,非我之力,隨其本行,不能救護。』復語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復說譬喻向梵志言:『譬如巧師,入山斫木,縛作大筏,安置水中。卒逢大風,吹破筏散,隨水流去,前後分張,不相顧望,我弟亦爾,因緣和合,共一家生,隨命長短,死生無常,會合有離,我弟命盡,各自所隨,不能救護。』復語其婦:『卿夫已死,何不啼哭?』婦說喻向梵志言:『譬如飛鳥,暮宿高樹,同止共宿,伺明早起,各自飛去,行求飲食。有緣即合,無緣即離,我等夫婦亦復如是。無常對至,隨其本行,不能救護。』復語其奴:『大家已死,何不啼哭?』奴復說譬喻言:『我之大家,因緣和合。我如犢子,隨逐大牛,人殺大牛,犢子在邊,不能救護大牛之命,憂愁啼哭,無所補益。』梵志聞已,心感自責,不識東西,我聞此國孝順奉事恭敬三寶,故從遠來,欲得學問,既來到此,了無所益,更問行人,佛在何許?欲往問之。行人答言:『近在祇桓精舍。』梵志即到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合掌低頭,默無所說。佛知其意,謂梵志曰:『何以低頭不樂?』梵志曰:『所願不果,違我本心,是故不樂。』佛語梵志:『有何所失,愁憂不樂?』梵志對曰:『我從羅越祇國來,欲得學問,既來到此,見五無返復。』佛問梵志:『何等五無返復?』梵志曰:『我見父子二人耕田下種,兒死在地,父亦不愁,居家大小都無愁悲,是為大逆。』佛言:『不然,不如卿語,此之五人最為返復,知身非常,身非己有,往古聖人不免斯患,何為凡夫大啼小哭,無益死者,世俗之人,無所識知,生死流轉,無有休息。』梵志心開意解,說道:『如病得愈,盲者得視,如暗得明。』於是即得道跡。 (出自《佛說五無返復經》